推薦指數: ★★★★☆
心得:
這本書的作者,很擅於發現文字的美,並且試圖把文字的美這門藝術教給大家,寫作的風格很有詩的感覺。透過與學生的對話,呈現教與學,通篇都是文采。所以裡面或許會有很多優美的句子可以抄寫,但是教的東西卻不是那麼容易學會的,需要有老師指導,畢竟越短的句子越難寫。看完覺得什麼都說了,但又什麼都沒說的感覺。
提供裡面幾個有趣的論點:
*教寫作,不如教感動-
寫作者不能不善感,寫作的關鍵不在能力,而在於一顆能與世界感應的心。
當一個寫作者最好的素材來自於自己生命的苦痛,覺察自己的情緒,認真感覺每個當下,像個外人一樣觀察自己。
讓寫作始於感性,終於理性,文章有了思考,才會有主題,從個人的經驗推廣至眾生(普世主題)。
梁實秋:”在創作中,情感不能決潰,不能無限度的發洩,不然便流俗為病態的傷感主義。偉大的文學力量,不藏在情感裡,而是藏在制裁情感的理性裡面。”
當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,才會使情緒產生張力。
*創作不靠靈感,靠的是對人的興趣,畢竟人最感興趣的還是人。
我們沒有辦法像上一代有這麼多的經驗,我們是經驗的匱乏者。
陳清圳:台灣小孩與真實情境脫節了,他們學習的都是套裝知識,但從心理學、生理學到哲學都告訴我們,孩子必須從真實世界,走向抽象世界。
"實地考察所獲得的感受、以及蒐羅他人的經驗、對話、故事,是創作的好素材。
*使用視覺化、具像化命題-如父親的愛用<背影>、<目送>
有畫面感的文字就能借力使力。如:很帥vs像王大陸的男生
像鏡頭一樣,有遠景、中景、近景、特寫
*烘托法:不寫主體,寫別人對他的反應。
像金庸一樣,描寫二流的高手多厲害,一招被一流的高手打敗。
*講一個主題,舉自己的例子、舉今人的例子、舉古人的例子。
*起承轉合的轉-當第一句。
(類似於:不要再開始的地方開始、把果拉到第一段,再來說原因。)
*誇飾法-違反”外在的真實”,忠於”內在的真實”
如:眼睛裡的湖水
*反向力-論題反著說。
享樂 1 享苦
時鐘"不斷向前vs停留原地
滑鼠"被束縛vs瀏覽全世界
*人的複雜性-不是單純善惡
二分法格局會使文字陷落在陡峭的人性斷崖
楊澤:我已不想站在對的一邊,我只想站在愛的一邊。
*個人品牌-
品牌是價值,是超越價格的藍海,是能讓能力被看見的能力。
自媒體=品牌(別人的相信)+利他(=利己)+重複(一致性)+藝術(人為美感)+簡潔(快)+正派(唯誠不敗)
*當主受詞換一換,人換物、實換虛,就是一手好詩。
(類似於死物取神+死物當人)
*文章的情理比=1(自己的感覺):5(論證、舉例)
*批評很簡單,但合乎事實的批評很難。
*尋找關聯是人的天性,要有受眾思維,文字想被看見,首先要與”有你”(觀眾)產生關聯。
總結:連續看了幾本與小說、寫作有關的書,中西統一的大絕招就是,開頭絕對是結果(不好的)、轉折、才能吸引人想繼續看下去。詩很美,把物當人,就會凝煉出人的感情,又拉開距離,讓情感變成理性的藝術。因為裡面的作品也很多,可以去看一看,陶冶一下詩書氣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