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薦指數: ★★★★★ 

 分享書籍連結: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嘛?

 

*一段關係,若需要你一直合理化對方的行為,替對方找藉口,你就很難打從心底尊重這個人。

*溝通之所以有困難,一是怕自己犯錯,二是堅持自己沒錯

*人無法改變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

*話沒有對錯,只有立場的不同,因此回應的複雜度,必須回到脈絡中了解,才能知道洽不洽當。

*實的旅行中,原則不會改變,但究竟該怎麼抵達,得視情況而定,靠的是應變。

*若不讓細則卡死自己,請放下標準答案。

*好的學習,會帶給你更多的彈性與自由,而非製造更多的框架。

*回應回話,回應是先處理對方的期待或情緒再做出反應,著重在防守,而非進攻。

*通常一段互動會說錯話、談不下去的狀況,大多是因為某一方的期待沒被承接,或是情緒受否定。

*你如何回應這個世界給你的挑戰、他人給你的刺激,才是一點一滴形塑最後結局的過程。

 

*知道產生印象,但認識才有觀點,真正的認識從回應開始。(公眾面向不代表真實的性格。)

*好的表達是讓別人知道你,好的回應才能讓別人配合你。

*你一定很清楚自己沒有得到什麼,但你不一定知道自己損失什麼。

*回應大原則-第一句話,先回到對方身上,之後再談自己的狀態。

回話,只是讓對方知道你聽見他,而回應,卻能讓對方感覺你聽懂他。

 

*人類的表情有跨文化的共通性,即使先天失明的兒童也會表現出一樣的表情。

梭狀回活化程度越低,越容易活在自己世界,看不懂別人臉色。

杏仁核(負責處理情緒)過度反應,會使行為失去彈性,無法靈敏做出反應。

梭狀回活化程度低+杏仁核過度反應=自閉症、極端白目缺乏社會直覺。

梭狀回活化程度高+中低活化杏仁核=敏感度很高的人,能接受微弱社交信號。

當杏仁核警鈴發作,大腦的認知功能會被杏仁核劫持,被情緒綁架走。

 

*看懂對方的眼神、表情再回應情緒與期待。

*知其然,縮短經驗傳承的落差,就能夠把剩下來的時間與挫敗感,轉換成實際行動。不會停留在都知道,卻做不到的矛盾中。

 

*一段文字,可以表達出一個人,在面對某種情境時的想法,但是不等於他在真實的狀況下,會表現同樣的行為。一個人的反應,遠遠大過於他所能描述的極限,才會有說一套、做一套,因此,越難談的事越要當面談。(至少見面三分情)

*情緒就像是大腦的守門員,要讓對方感覺安全沒有威脅性,才能得到對方的合作,進而爭取到對方的耳朵,聽你往下說。

*否定情緒=否定存在價值,然而情緒的反應無所謂對錯

*一個心理健康的人,當他的情緒被否定,下一刻不是要打就是逃(出言反擊或相應不理)。傻傻地留在原地,不做任何反應,則是不曉得到底該以誰的感受為依歸。

*情緒是無法被消除的,它只能夠透過承接,慢慢的淡去。

 

好回應三大障礙

1生理不適-意志力存量、身體狀態、物理條件

因應策略-事先告知自己的狀態,目的不是要取得對方的同情,而是讓他不需要一直合理化我的行為,或造成錯誤的印象。

2心理不滿

(1)抵抗與恐懼-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排斥或拒絕,就不會花時間和力氣去理解它,取而代之的是用一個標籤,讓自己可以置身事外,保持距離。

(2)信念與成見-回應帶有攻擊性

ex.算我便宜一點,反正你已經賺了那麼多的人,傾向透過剝削別人來建立自己的滿足感,於是就會把對方塑造成壞人

(3)內外在習慣-有意識的察覺自己的表述習慣,是做出好回應的重要起點。

3準備不足-

判斷一個老師用不用功,不在於他設定好的內容,而在於Q&A

當你懂得在每一件事上,都能看見人的位置,基本上你就能做到初步的連線,並且隨著時間的歷練,你所做的回應會變得很有層次和深度。

好回應,不等於當爛好人。面對直球,抱持微笑被砸臉,是對自己情緒的忽視與否定。試著回擊打出全壘打吧。

 

 

西方的個人主義,可以不在意別人,東方的關係取向文化,就要在乎別人。

講對的答案,沒有用,你得先講順耳的話,得到對方的信任後,才說出自己的觀點。

說得對只是專注表面意思地傳達,講得順耳是隱含意圖的回應,當你能夠站穩自己的立場,巧妙的轉移對方的重心,引導對方跳出既有的框架,你就能化解對方的攻勢。

 

深化快樂的情緒

*先踩油門,鼓勵繼續分享。

(非踩剎車不可-就按照對方的速度先踩油門,再告誡對方,小心別讓你的好意,聽在對方耳裡像是挑釁。)

*接枝-不了解對方快樂的點是什麼,可以用問句延伸快樂。

Ex.劇情在說甚麼呀?那個部分讓你有印象?

*截肢-評論式讚美-高高在上的評斷

你若問小說家對書評有甚麼看法?就好像問一根柱子對在它身上灑尿的小狗有甚麼感受,是一樣的。

評論是容易的,解決問題是困難的。

世界不會因為少了一個評論者變醜,卻可以因為多了一個創作者變美。

指責別人很爽,但是達不到目的,讓別人了解你的明白。

好的回應能讓不同專業的人,可以繼續討論下去。

*舊地重遊-讓對方訴說快樂細節,真正需要我們投注好奇心的是正面的情緒,而非負面的感受。

請多用是甚麼?””怎麼做?””怎麼想””如何等開放式問體。問為什麼只會得到一個理由或藉口,無法拓展故事。

人際天堂-地獄是每個人拿著長筷子餵不到自己,天堂每個人拿著長筷子互相投餵。一個人的快樂如果得不到認同是很孤單的,透過好回應,讓快樂滋養彼此關係。

 

驚訝的情緒需要得到澄清

意外不解都算是驚訝的次情緒。

驚訝屬於一種過場反應,在溝通中當你對驚訝有更多的敏銳度,你就很有機會在對談惡化前先做好預防措施。

驚訝是中性情緒,但若沒有得到適當回應,幾乎都會演變成負面情緒。

是什麼不用為什麼詢問

一次只問一個答案-”越簡單的問題,越有力量。

加上疑問詞,表達疑問,比較不會變成質疑。

Ex.你又亂買東西? Vs你今天買了什麼?

 

應對輕蔑的情緒-面對

內隱認知實驗-連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想法或觀點。(偏見)

你必須學會穩穩地站在攻擊你的人對面,讓對方重新學習正確的資訊,讓對方知道冒犯你會付出很高的代價。

1先自省,若有需調整之處則勇敢承認並修正。承擔起自己應有的責任,展現積極的態度。

2自嘲或幽默ex晏子機智面對楚國。

偉人有勇氣做出別人下不了的決定。

3.堅守合理的位置

村上春樹說過:「以卵擊石,在高大堅硬的雞蛋之間,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。 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,雞蛋是多麼地錯誤,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。

奧斯卡黑白爭議主持黑人克里斯洛克,站出來不是要證明自己比其他人厲害,而是他必須利用這僅有的發聲機會,讓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。

下馬威本身只是一種權力的角力,不需要把自己的尊嚴和意識給混了進去。

故事-外國使節用冰淇淋告訴林則徐,西方的發明,不是東方陳舊腦袋跟的上的。

林則徐用太極芋泥回敬外國使節,真正底蘊深厚的東西,從表面看不出端倪。

 

厭惡需要轉化,是最危險的情緒

當你發現自己或比別人臉上出現厭惡的表情時,別太快認同,這有可能是對過去經驗的投射,不是當下的真實。

1充分了解厭惡你的人,在乎什麼?

人只會暫時同情受害者,不會一直跟受害者站在一起。

在傳遞悲情之餘,用實際的作法製造當局壓力,逼迫對方讓步ex甘地.金恩博士.曼德拉總統

如果你對他們所知越少,你其實是把話語的詮釋權贈送給對方,由對方定義你的經驗。

可用who.what.why.where.when.how.boundary(界線)-5W1HB分析

花一點時間將對方的狀態了解清楚,把對方想要加諸在你身上的標籤黏回去。

2清楚自己的定位,站穩自己的立場。

3把對方圈進來,找到彼此的共通點,轉化對方。

 

 

用理解稀釋憤怒的情緒

憤怒是一種武裝,目的是隱藏內心脆弱了情感,如恐懼、內疚或羞愧、厭惡。

不要馬上想要解決憤怒(如否定情緒或給建議)

方法1重來一次

在自我保護下,雙方很容易轉移焦點。藉由重來一次,可以充新聚焦。

重點不在於不能犯錯,而是犯了錯能夠及時修正。如此才能把意志力放在探索和嘗試。

面對憤怒的情緒,完整表述是很重要的原則。

方法2表達你對憤怒的理解

*能夠被說出來的,都會變得比較不嚴重。

*傾聽者不需要把解決問題的責任放到自己身上。

*理解不等於認同,你接住的是對方的情緒,而非想法。

 

恐懼的情緒-放慢

焦慮,是還沒有找到理由的恐懼。

恐懼是一種用來保護自己的原始情緒,與未知有關

1定位恐懼的程度,增強對方的信心,協助對方生出勇敢。

你想要讓一個人改變,脫離他原有的狀態,你必須給予他希望感,而非製造危機。

2把焦點放在現在能做的事”-與其花時間擔心別人的反應,倒不如先把功課做好。

真正的成長是已經遺忘當初為何會害怕,成長的意義是即使害怕,還是願意往前走。讓恐懼成為一種動力,推著我們趕快解除那些不愉快的感覺。

 

回應悲傷的情緒-陪伴

悲傷,來得慢,去得也慢。

悲傷的次情緒-內疚.後悔.委屈.羞愧.罪惡.遺憾.挫敗.都是悲傷的變形。

悲傷也與失去有關,你無法悲傷的人他所失去的,就算給了也不是對方想要的。

1讓對方感覺到你在.心也在

陪伴,最珍貴的是你的時間和專注,而非方案和建議。

2用承接性的語言,幫助對方平安落地

承接性語言指的是反應對方的狀態,卻不試圖解決或說服。

悲傷的終點是快樂的起點。

 

心理位移-重新找到力量

1準備,建立信任關係,了解對方,表達你的意圖並讓對方感覺自己有所選擇。

2澄清,沒有足夠的細節,就沒有真正的理解。小心別把結論當問句。

Ex你不覺得這樣子奔波很花時間嘛?(預設對方沒效率)

Vs 是甚麼讓你選擇多跑一趟?

3聚焦,少即是多

4位移,關鍵不是步伐的大小,而是移動的意願。

使用模糊語句,能幫助對方創造心中可移動的空間。

幸福,是你對世界的詮釋,而不是世界對你做了什麼。

人在盛怒之下第一時間提出來的質疑或評論,不見得是他真正關心的議題,需要得到足夠的澄清,明白什麼是對方真正的在乎。

當一個人重新燃起希望,就會有動力做出改變。

 

結語

了解知識的結構,不等於懂得如何實際運用。

真正的同理心,是一種能夠感受他人情緒變化的能力。

回應是”response”,能力是”ability”

合起來就是”responsibility”

一個有回應力的人,才稱得上是負責任

一個人的命運,正是他回應力的總和。

 

心得:

我很喜歡裡面的內容

作者運用心理諮商的技巧

來承接回應所有人際關係

講得十分詳細清楚

當然說歸說,做歸做

如果職業不是心理相關的

能時刻保持警醒,運用心理學技巧嘛?

或者能運用,能運用的自然嗎?

很多話我覺得說起來,

感覺就像是去看心理老師一樣。

他們引導承接,建立醫病關係

話語掌控權看似都在心裡老師手上,

他們分析病人,卻不幫病人解決問題

最終只是把問題再丟回來

成為病人的一面鏡子。

讓病人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,建立自信。

當然我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心理老師。

這本書也提供給我們面對各種情緒的方法

讓我們學會如何跟自己不習慣面對的情緒相處。

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。

 分享書籍連結: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嘛?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心理學 同理心 讀書筆記
    全站熱搜

    創造希望小星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